輿論站隊現(xiàn)象作為一種普遍的特征性狀態(tài)在網絡輿情熱點事件當中時有出現(xiàn)。它是指基于某一問題的主要矛盾之處網民所形成的態(tài)度鮮明的觀點對立。近日,電影《親愛的》原型之一孫海洋與失散14年的兒子孫卓在深圳認親成功,尋兒14年,父子兩人終團圓。孫卓表示,他不會留到親生父母那邊,現(xiàn)在的父母不管怎樣,養(yǎng)了他十幾年......“被拐找到后選擇留在養(yǎng)父母身邊”這一消息立即引發(fā)輿論強烈反響,媒體、網民、大V所持的基本觀點爭執(zhí)不下,輿論站隊尤為明顯。這一現(xiàn)象之所以出現(xiàn),與各方塑造的輿論環(huán)境,包括網民自身的既有認知,或是群體之間的相互影響,或是媒體自媒體意見領袖有意無意的下場引導以及公眾媒介素養(yǎng)與心理等元素息息相關。從結果來看,不論何種原因所導致的輿論站隊,都展現(xiàn)了情感、情緒、立場、態(tài)度的不同,這一對立性結果的出現(xiàn)反過來又對網絡輿論產生深刻影響。
一、輿論站隊現(xiàn)象背后的形成機制
1、流量經濟下的幕后推手,信息消費
有爭議才有流量,輿情事件在社交網絡平臺上的大肆傳播而不斷地發(fā)酵產生更大的熱度,從而實現(xiàn)流量變現(xiàn)。在媒體、自媒體的助推之下,孫卓提供了流量變現(xiàn)的“工具人”路徑,他的一言一行暴露在聚光燈中被任意消費,最終結果是“不回親生父母身邊”的相關信息被以持續(xù)強化的方式加以戲劇化、非現(xiàn)實化,并時刻遭品評放大。實際上,后續(xù)孫海洋第二天就攜孫卓返回湖北老家認親、其養(yǎng)父母表示“他們會讓孫卓自己選擇,如果孫卓想回到原家庭生活,會尊重孩子的意愿”,而這些進展性信息在傳播過程中處于弱勢地位。
2、網民共情心理主導下,情感先行
網民共情是一種隱性的情緒傳播手段,一起備受關注的社會熱點事件背后都難辨摻雜著共情邏輯的影響。2007年,時年4歲的孫卓在深圳被拐,此后他和養(yǎng)父母生活在山東省陽谷縣。而他的親生父親孫海洋尋子14年,于12月6日終于迎來團圓。故事本身充滿悲情、溫情,網絡平臺上公眾無不為之動容,諸多網友帶入“養(yǎng)兒方知父母恩”,先入為主認為“孫卓應該跟隨親生父母”,因此孫卓表態(tài)后被口誅筆伐,批判其“認賊作父”“養(yǎng)父母愛的是他的性別”“三觀已經被養(yǎng)歪了,辨別是非的能力都沒有”“反向鼓勵拐賣”;而另一部分網友認為不應該怪孩子,“給他時間慢慢來”“孩子很無辜”“孫卓在山東長大成人你自己將心比心”。針對“孫卓選擇留在養(yǎng)父母身邊”是對是錯的問題,網民通過預設自身立場情感先行,不論站隊哪方都造成群情激憤的輿論特質。
二、輿情熱點事件中輿論站隊的社會影響
首先,當前輿論場,站隊是獲取流量一種快捷有效的手段?;仡櫼酝妮浨闊狳c事件,如錯換人生28年案、鄭爽代孕事件、羅某某被曝強奸等等,自媒體只要進行輿論站隊就能獲得關注度、點擊率,為自身帶來極大的流量價值。而過度的追求流量,極易造成網絡輿論失控失序,喪失主流價值追尋。其次,網民在輿情熱點事件中的站隊行為是滋生網絡暴力、群體極化的土壤。在“孫卓選擇留在養(yǎng)父母身邊”是否正確的評判上,持相似觀點的個體淹沒于判定支持與否的群體心理中,個體意識形態(tài)通過情緒感染得到傳播,從而喪失網民自身的批判能力,群體之間相互攻訐產生情緒性和非理智性的話語表達。最后,輿論站隊還造成輿論沖突頻繁發(fā)生,這不僅表現(xiàn)為網民之間的情緒對抗,網民與信息傳播者之間因立場差異而產生的沖突往往也愈演愈烈。比如“快遞員”在信息傳播者立場上的一直是相對“弱者”的存在,而“快遞未送上樓,老人在取快遞時猝死”輿情事件,傳播者一味預設“快遞員”弱勢博同情未能奏效,更多網民站隊在了“老人”一方,由此可見,隱性的站隊更加值得警惕。
(部分文字、圖片來自網絡,如涉及侵權,請及時與我們聯(lián)系,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或處理侵權內容。電話:4006770986 負責人:張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