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26日起,公安部網安局在全國范圍內啟動為期6個月依法打擊整治網絡水軍專項工作,進一步遏制網絡水軍及相關黑灰產業(yè)的滋生蔓延趨勢,切實維護網絡生態(tài)、市場經濟秩序和廣大人民群眾合法權益。 說起網絡水軍,大家似乎熟悉又感到陌生。到底什么才是網絡水軍,網絡水軍亂象有哪些?他們應承擔什么法律責任?6月28日,央視曝光網絡水軍亂象,其中提到的種種網絡水軍黑幕,再度引發(fā)公眾強烈關注。
發(fā)帖刪帖只是基本操作,控制輿論才是終極目的
網絡水軍,一般指在網絡中針對特定內容發(fā)布特定信息的或者被雇用的網絡操作者。網絡水軍由最初最簡單的發(fā)帖“灌水”逐步發(fā)展而來,到目前演變成為實施有償刪帖、虛假刷評、造謠引流、假冒新聞媒體敲詐勒索等違法犯罪行為。其領域早已不限于大眾熟知的文娛行業(yè),而是向影視、商業(yè)、體育,甚至向新聞傳播、機構公文等領域發(fā)展。
實踐中,水軍的運作模式可分為兩類:一是發(fā)布信息;二是刪除信息。有專家指出,網絡水軍不論他們是刪帖還是發(fā)布虛假信息,都已經展示出“意圖操控輿論”的惡意,必須嚴厲打擊。
有的網絡水軍通過發(fā)布違法有害信息“造熱點”“蹭熱點”,意圖操控或擾亂網上輿論秩序;有的利用炒作負面信息實施敲詐勒索;有的非法提供有償刪帖和刷量控評炒作服務。
有權威專家指出,網絡水軍的危害主要是四類:第一,它跟網絡暴力結合起來,網上充滿針對性辱罵評論叫“社會性死亡”,有時還涉及“人肉搜索”,造成個人信息泄露;第二,網絡水軍炮制的假好評讓消費者權益完全落空,對整個行業(yè)的發(fā)展也非常不利;第三,劣幣驅逐良幣,破壞良性競爭環(huán)境,多年經營的企業(yè)信譽,可能被一兩篇網文毀于一旦;第四,網絡水軍也是傳播虛假信息的一種方式,營銷號的背后一定有推手,嚴重甚至可能威脅社會穩(wěn)定和國家安全。
網絡水軍泛濫成災,去年抓獲嫌疑人2000余名
對網絡水軍的打擊力度近年來在不斷加大。今年1月,公安部披露,僅2021年一年,警方共偵辦相關案件200余起,抓獲犯罪嫌疑人2000余名,依法關停網絡水軍賬號620萬余個、網站1200余個,解散網絡群組17萬個。
今年年初,《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信息服務管理規(guī)定(征求意見稿)》面向社會征集意見。這份征求意見稿中提到,應用程序提供者應當規(guī)范經營管理行為,不得通過機器或人工方式刷榜、控評,營造虛假流量。此外,公安、網信等部門要加強監(jiān)督執(zhí)法,各網絡平臺要強化主體責任。
3月17日,國務院新聞辦就2022年“清朗”系列專項行動舉行新聞發(fā)布會,國家網信辦負責人會上表示,流量造假、黑公關、網絡水軍,是很多網上亂象的源頭,嚴重影響了網絡秩序,危害了網絡生態(tài)。在這個問題治理上,今年會加強對流量造假、黑公關、網絡水軍全過程、全鏈條的治理,防止網絡亂象反彈回潮。
來源:上游新聞
(部分文字、圖片來自網絡,如涉及侵權,請及時與我們聯系,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或處理侵權內容。電話:4006770986郵箱:zhangming@eefung.com負責人:張明)